□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戰(zhàn)海峰
近日,按照“高效辦成一件事”工作要求,重慶市“渝快辦”“救助通”服務平臺同步上線了法律援助申請人家庭經(jīng)濟狀況在線核對功能。聾啞人等困難群眾可以通過人臉識別、在線簽署授權書、委托民政部門核對家庭經(jīng)濟狀況,無需提供證明材料。
一直以來,重慶市聚焦不斷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通過摸底數(shù)、解難題、辦實事,促進基礎工作更扎實、團隊建設更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更多維、解決問題更高效,不斷提升殘疾人法律援助服務質(zhì)效,努力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重慶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jù)《重慶市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聾啞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申請法律援助不受事項范圍限制。申請人可以就近向市內(nèi)法律援助機構提交法律援助申請或者線上申請。法律援助機構可以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則跨行政區(qū)域調(diào)配相關律師、手語翻譯人員提供法律援助服務。
2023年6月以來,全市法律援助機構辦理殘疾人法律援助代理、辯護案件4004件,其中聾啞人法律援助案件475件。
5月17日,西南政法大學“法律有聲”志愿服務團隊走進重慶市沙坪壩區(qū)磁建村社區(qū),為社區(qū)聽力障礙者表演手語情景劇,普及殘疾人保障法、民法典等相關知識。4月15日,“法律有聲”志愿服務團隊攜手復旦大學普法團隊,為內(nèi)蒙古、四川等地16所特教學校的聽障學生同步開展線上手語普法活動。
據(jù)了解,“法律有聲”志愿服務團隊成員是西南政法大學卓越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實驗班的老師和學生。實驗班學生既懂法律又會手語,能夠直接為聽力障礙者提供法律服務。2020年11月以來,該校已累計培養(yǎng)“法律+手語”專門人才118名,開展線上線下手語普法活動60余場,累計受益人數(shù)近6萬人次。
“深化現(xiàn)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做好法律手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緩解專業(yè)力量不足問題?!蔽髂险ù髮W行政法學院教授張偉表示,“現(xiàn)階段,手語普法的基礎任務應當是幫助聽障群體厘清自身權利義務并掌握權益維護基本方式?!?/p>
近日,重慶市豐都縣法律援助中心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求助者。她焦急地打著手語,想要表達自己的訴求。工作人員及時聯(lián)系法律援助手語翻譯庫的王老師,在無聲的環(huán)境里受理法律援助申請,并當日指派聾啞人法律援助律師團律師提供服務。
重慶市人大代表周進源介紹說:“聾啞人由于生理缺陷、教育文化水平總體偏低,容易受到不法侵害或被利用參與犯罪,普通法律援助律師無法正常地和受援的聾啞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給調(diào)查、取證工作帶來了很多阻礙,致使一些案件事實很難查清?!?/p>
為此,重慶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殘聯(lián)在認真采納人大代表建議的基礎上,以滿足殘疾人法律援助需求為導向,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殘疾人法律援助供給力度。2023年6月至今,通過公開招募方式,從歷年承辦過聾啞人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滿意度高的專職律師中,遴選組建270人的“重慶市聾啞人法律援助律師團”;從特殊教育學校、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單位,遴選組建108人的“重慶市聾啞人法律援助手語翻譯庫”。
如今,經(jīng)過近一年的培育和積淀,一支經(jīng)驗豐富、業(yè)務專業(yè)的“聾啞人”法律援助服務團隊正逐步成型,通過為聾啞群體提供法律咨詢、精準普法、法律援助等多元化服務,不斷滿足聾啞人的綜合法律需求。
編輯:劉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