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和俄烏局勢 需要克制而非刺激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丁戈隆東
“看在上帝的份兒上,這個人(普京)不能繼續(xù)掌權?!苯?,美國總統(tǒng)拜登在歐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波蘭發(fā)表演講,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在國際上掀起軒然大波,有可能導致俄烏局勢進一步升級,引來了各方批評。
一個國家領導人公然談論另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掌權”問題,很容易讓外界猜測美國是否想要尋求俄羅斯“政權更迭”,頗有干涉他國內政之嫌。拜登言論一出,美國共和黨人紛紛指責拜登犯下“不幸的大錯”。美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副主席、共和黨人吉姆·里施就表示,拜登那番話與其所領導聯邦政府迄今避免俄烏沖突升級的努力完全矛盾,是再度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的總統(tǒng),請按照稿子念好嗎”。美國的盟友也批評拜登的言論。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說,拜登那番話可能讓化解俄烏沖突難上加難,“我不會用那種措辭,因為我繼續(xù)同普京總統(tǒng)通話,因為我們要集體行動……我們必須認清現實,盡一切努力避免局勢失控”;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北約和美國總統(tǒng)都不尋求推翻普京,“我們完全同意政權更迭不是我們共同尋求的政策目的或目標”。
拜登的話讓俄烏局勢變得更加復雜,負面影響很大。針對拜登言論,俄羅斯總統(tǒng)新聞秘書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回應說,不是由拜登決定誰在俄羅斯掌權,“俄羅斯總統(tǒng)由俄羅斯公民選舉產生”。事后,美方官員緊急“滅火”。國務卿布林肯否認拜登呼吁推翻普京,稱拜登的意思是“不能讓普京有權力發(fā)動戰(zhàn)爭、侵犯烏克蘭或其他國家”,未來選擇誰當俄羅斯領導人,“取決于俄羅斯人”。美國常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表朱莉安娜·史密斯也強調,“美國沒有針對俄羅斯的政權更迭政策。到此為止”。拜登也急忙解釋說,他當時是在表達自己對普京的憤怒,而不是在討論政策變化——“沒有人認為我是在討論讓普京下臺,像他(普京)這樣的人不應該統(tǒng)治一個國家,但他們的確統(tǒng)治了。他們統(tǒng)治國家的事實并不代表我不能表達我的憤怒?!彪m然作出了解釋,但拜登拒絕收回言論,也拒絕道歉。拜登的“憤怒”言論,雖說是“失言”,卻真實反映出對普京政權的態(tài)度,其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難以挽回,對緩和俄烏局勢更是毫無益處。
自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一直在勸和促談,發(fā)揮建設性作用。然而,美國卻隔岸觀火、火上澆油,致使局勢不斷升級。這一次,拜登發(fā)表刺激性言論,便是明證。除此之外,類似的煽風點火行徑還有很多:實施單邊制裁、迫使國際社會選邊站隊、處心積慮編織所謂“民主對抗威權”“正義對抗邪惡”的政治敘事……就拿制裁來說,歷史經驗一再表明,制裁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制造出新的問題。實施全方位、無差別制裁,受罪的是老百姓。如果進一步升級,還會引發(fā)全球經貿、金融、能源、糧食、產業(yè)鏈供應鏈等發(fā)生嚴重危機,使本已困難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制裁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有效辦法。聯合國190多個成員國當中,有140多個國家未參與對俄制裁。這表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以審慎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待制裁問題的。但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不斷升級對俄制裁、極力渲染陣營對抗、挑動意識形態(tài)沖突,對俄烏局勢的不斷升級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大國應有大國的擔當。處理國際地區(qū)熱點問題,并不是只有戰(zhàn)爭和制裁兩種選擇。形勢越復雜,越需要冷靜斟酌采取的行動會帶來何種后果。當前,勸和促談仍是國際最大共識,希望美國等有關各方都能冷靜下來,保持克制,把精力集中于勸和促談,而不是激化矛盾,“讓困難局勢更加困難,讓危險局勢更加危險”。
(責任編輯:林楠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