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行成為“社會通行證”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劉海明
自從蘇格拉底提出“我們該如何過上美好生活”的問題之后,東方和西方的先哲們雖然終生沒有謀面的機會,卻在思考著美好生活的實現途徑問題??鬃拥摹爸杏拐f”和亞里士多德的“中道理論”,不約而同地將人的道德品質以及依據這些品質產生的德行,作為過上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證。
哲學家所說的美好生活,是人的完善性帶來生活的圓滿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幸福”。顯然,這與大多數人直覺中的“幸?!备拍钌杏泻荛L一段距離。在大多數人的眼里,美好生活就是在有錢有閑的時候,可以圓“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這樣的夢想。這樣的念頭一經產生,所有的美好就被具象成“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行程安排。特別是在節(jié)假日來臨前夕,再也沒有比這更現實的“美好生活”了。
在常規(guī)社會狀態(tài)下,對于實現了財務自由和時間自由的人來說,安排一次“說走就走”的旅程,不會跟個人的德行有何牽連。當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比如當全社會處于某種衛(wèi)生緊急狀態(tài)之時,“說走就走”對于個體來說就意味著對自己生命健康的一次風險投資,其他社會成員則成了這種“風險投資”的“賭注”,因為我們無法預知自己的身體究竟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還是真正的健康狀態(tài)。對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不自知而一如既往地特立獨行,危及的將是所有人的健康安全。這樣的任性冒險,顯然背離了“美好生活”的愿望,這是個體德行缺失造成的。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寫道:“一切實踐和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本烤故裁词巧?,可謂眾說紛紜,迄今沒有定論。倫理學家總是喜歡對善這個概念進行抽象,結果往往讓善的概念變得晦澀難懂。在我看來,善無非是一種欲望和行動之間的合理協(xié)調。當個體的愿望和行動之間的關系不再緊張,他的行為就具備了向善的可能;當群體的愿望和行動之間變得協(xié)調,社會行為就獲得了倫理性。后一種關系的協(xié)調,更是現代社會最為需要的,即公眾必須懂得自我限制,培養(yǎng)自己的德性。
當大多數社會成員都具備德性之時,人們的品行和習性所具備的人之德性,讓他們不再被自己的欲望奴役,這種狀態(tài)的人可以進行自我管理,為自己也為所有人在管理自我。如果個體的人缺乏德行,他的我行我素將導致他最終一事無成。這樣的人多了,美好生活的愿望將漸行漸遠,因為缺少了必要的自我限制,公共健康安全意識的淡薄,將讓所有人被卷入風險之中。
傳統(tǒng)社會,“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中國社會大多數人的心愿,為此希望在特殊的時刻跟家人團聚,并將這樣的團聚作為美好生活的象征?,F代社會,流動的人口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淡化了家鄉(xiāng)觀念,“每逢佳節(jié)倍思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三年前,這樣的風尚得到的道德贊美應該比較多;最近兩三年,節(jié)制自己的出行欲望,尤其是“遠游”欲望,反而成為一種更為重要的時尚。后一種時尚看起來挺美,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卻是苦澀的,因為這樣的節(jié)制是對人性的一種限制,需要把人的理智、思辨和反思結合起來,塑造一種衛(wèi)生緊急狀態(tài)下的臨時生活方式。人們會認為,為適應這種新型生活方式而肯于自我節(jié)制的人,才是有德行的人,才配享新型生活方式下的美好生活。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行是人的德性的外在體現,而倫理德性是由風俗習慣熏陶出來的,它并非人的自然本性,“一切德性通過習慣而生成,通過習慣而毀滅”。衛(wèi)生緊急狀態(tài)需要社會秩序臨時做出調整,不少人一時無法適應這樣的狀態(tài)并不為奇,關鍵在于意識到減少到公共場所的次數,減少外出旅行的次數,這樣的自我限制,是特定社會時期個體德性的自我要求,按照這種德性遵守社會規(guī)范,這是德行的寫照。
社會環(huán)境是常規(guī)還是特殊模式,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選擇,但是,一個真正熱愛社會、熱愛生活、具有德性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節(jié)制的重要性。讓節(jié)制成為衛(wèi)生緊急狀態(tài)下普遍德行,這需要培養(yǎng)新型的社會倫理心態(tài),即每個人在內心不斷提醒自己做個真正有德行的人,并把這樣的德行作為行走社會的“通行證”。
向往大自然,渴望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渴望在有閑的時候出去轉轉或者選擇跟自己的親人團聚,這是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特殊時期,美好生活對社會成員的德行要求體現的是節(jié)制的美德。真正的德行,需要調節(jié)自己的欲望和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節(jié)制自己的出行欲望是為了未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貪圖一時的享樂;真正的德行,需要調整自己的情緒,以良好的倫理心態(tài)和言行,不因為外出受限制而降低個人的道德品質。
文明即禁忌。當德行成為我們這個社會標配的“通行證”,向善的動力將指引我們走向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馬樹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