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
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最著名的悲劇可以說是《竇娥冤》。這部劇由元代作家關漢卿創(chuàng)作,劇目名稱為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故事梗概是這樣的:書生竇天章,因無力償還蔡婆的債務,把七歲的女兒竇娥送給蔡婆當童養(yǎng)媳來抵債。竇娥長大后與蔡婆兒子成婚,婚后兩年蔡子病死。后來蔡婆向賽盧醫(yī)索債,被賽盧醫(yī)騙至郊外企圖謀害,正好被張驢兒父子撞見。賽盧醫(yī)受驚逃走,張驢兒父子強迫蔡婆與竇娥招他父子入贅,竇娥堅決反抗。張驢兒把毒藥倒入“羊肚兒湯”,原想毒死蔡婆,可以逼竇娥成婚。不料蔡婆將“羊肚兒湯”讓給張驢兒的父親吃,把他父親毒死了。張驢兒即以“藥死公公”為名告到官府。昏官桃杌橫加迫害,竇娥怕蔡婆受不了刑訊,只好認罪。竇娥被冤殺前發(fā)愿:血濺丈二白練、伏天六月飄雪、楚州三年不雨。三件事全都應驗。后來竇天章考取進士,官至肅政廉訪使。竇娥鬼魂托夢向竇天章訴冤,竇天章查明事實,為竇娥昭雪冤案。
竇娥代婆母頂罪
竇娥悲劇之所以能夠感動千年以來無數的觀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自我犧牲精神,她不忍心婆母遭到刑訊毒打,自愿為婆母頂這個冤枉罪名。
中國古代極力提倡孝道,子孫晚輩為父祖長輩頂罪,或者是父祖長輩已被判刑時請求“代刑”(由自己代替長輩服刑)屬于孝道中的一種,往往會因此得到朝廷司法部門的寬大處理。明初,山陽縣有個百姓觸犯杖刑,在行刑時,他的兒子哭泣請求頂替父親受刑,朱元璋聽說這事,說“朕為孝子屈法以勸勵天下”,下令赦免。當時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明朝人祝允明在他的《野記》一書里曾說,明初凡是犯死罪而罪犯子孫晚輩請求“代刑”的,大多都會被朱元璋赦免,蘇州一地,就有多起兒子代父、媳婦代公公等“代刑”赦免案例。
在這樣的法律文化背景下,竇娥頂罪受冤、并被處死,確實是冤上加冤。
天人感應的神話
竇娥冤案引發(fā)的一連串靈異事件中,三年大旱算是最“正?!钡?,因為這是被中國古代社會普遍接受的觀念。
按照戰(zhàn)國時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司法審判屬于“陰事”,在五行里對應的是“水”,相應的方位是北方。如果司法不公、冤案堆積,陰氣郁結,天地間陰陽不能協(xié)調,就會陽氣過盛,導致亢旱連連。后來作為朝廷正統(tǒng)官方哲學的儒家學說,在秦漢之間接受了大量的陰陽五行學的觀念和術語,因此冤案會導致大旱的觀念也就長久流傳,成為對官府擅斷、司法專制的一種潛在的制約。并形成了很多制度,比如某地發(fā)生干旱,朝廷就要派員前往視察、主持各類大案的復審、平反冤案;每當暑熱季節(jié),上級要突擊檢查下屬的司法審判?!陡]娥冤》的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很“正常”了。
竇天章的官職
關漢卿在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離開竇娥十六年后,官拜參知政事?!爸灰蚶戏蛄芮逭?,節(jié)操堅剛,謝圣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濫官污吏,容老夫先斬后奏?!标P漢卿描述的竇天章的官職,除了沒有那個有權“先斬后奏”的“尚方寶劍”,其他都是非常的真實。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逐步仿照漢族皇朝來建立統(tǒng)治。但開始的時候,統(tǒng)治者并沒有注意到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重要性。后來漢族大臣何榮祖再三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議,強調中央監(jiān)察機關對于地方政府進行監(jiān)察的重要性。忽必烈對何榮祖的上言非常贊同。終于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根據何榮祖的建議,忽必烈下達詔令,將派駐各地的提刑按察司改名為“肅政廉訪司”,進一步強調這個機構的監(jiān)察性質。劃分全國為若干監(jiān)察區(qū)“道”,每道設置肅政廉訪司,八位肅政廉訪使,兩位肅政廉訪使留在本司機關“總制一道”,其余六位分別巡行全道各府州縣進行監(jiān)察。相關的民政、財政事務以及“官吏奸弊”,都由肅政廉訪司全權負責,與本地的政府機關不發(fā)生統(tǒng)轄關系,直接向中央朝廷負責,年終由中央中書省、御史臺派出官員對各道肅政廉訪司進行考核。這樣一來,元朝確立起全國性的縱向監(jiān)察系統(tǒng)。
元朝的肅政廉訪使所到之處,有權復審任何案件,也有權對當地官吏進行行政處罰。在關漢卿的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結尾,竇天章唱道:“從今后把金牌勢劍從頭擺,將濫官污吏都殺壞,與天子分憂,萬民除害?!钡顷P漢卿也明白,竇天章只能平反冤案,判決一般的百姓,并不能判處昏官死刑。因此最后對一干人犯的發(fā)落是:“張驢兒毒殺親爺,謀占寡婦,合擬凌遲,押付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升任州守桃杌并該房吏典,刑名違錯,各杖一百,永不敘用。賽盧醫(yī)不合賴錢,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藥,致傷人命,發(fā)煙瘴地面,永遠充軍?!被韫偬诣恢皇潜涣T官、永遠不得再做官。
(文章節(jié)選自郭建的《古人的天平(下卷):透過傳統(tǒng)戲曲看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出版)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