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法學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發(fā)揮基礎性、先導性作用,致力于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是全體法學教育者的初心與使命。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jié),今年的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值此教師節(jié),《法治日報》理論版特別策劃“法治燈塔:以教育家精神鑄魂 培育卓越法治人才”專題報道,約請“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張晉藩,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林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校長王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楊東以“開學第一課”為題,講述如何推動法學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完善法治人才培養(yǎng)機制。
法學教育者的歷史使命
□ 張晉藩(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事業(yè)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yè),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五千多年來,教育與國家治理相伴相生,綿延不絕,教育事業(yè)始終是支撐中華文明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柱之一。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師的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深刻影響??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蔽鳚h揚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碧拼n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國家設教是最根本的,教師是很神圣的職業(yè),只有好教師才能出好學生。
建設疆域遼闊的新中國,人才是最為核心的力量。有法可依,需要立法人才;有法必依,需要司法人才;發(fā)展法律科學,需要法學研究人才。如今,我們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置身于中國政法大學,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要身先士卒,立志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更多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人才。
第一,要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許慎《說文解字》闡明:“惠(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從直,從心?!币鉃閷θ藢憾家研乃挤耪挥小爸痹谛纳稀辈拍堋巴獾糜谌?,內得于己”。要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法律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美德,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將自己和學生鍛煉成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
第二,要做愛國奉獻、奮發(fā)圖強的表率。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在民族危亡的艱難歲月,中國的教育沒有中斷,教師們的風骨沒有曲折??箲?zhàn)勝利后,愛國的中國人奮起直追,自立自強。我主編的《中國法制通史》,就是要把中國法制史的中心牢固地樹立在中國。我們今天做學問,既要鍥而不舍,也要愛國敬業(yè),以中國理論、中國思想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
第三,要做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榜樣??鬃诱f:“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薄抖Y記·大學》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時代發(fā)展日新月異。身為人民教師,要繼續(xù)開眼看世界,在傳承中華法治文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以天下為公的情懷、大道之行的境界,引領學生增強放眼世界、胸懷天下的歷史自覺,為世界法治事業(yè)的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我的童年是在偽滿洲國統治下度過的,歷史課不教中國的歷史?!皽缛酥畤叵热テ涫??!鼻致哉呔褪且屩袊送涀约旱母?。那時我就想一定要為國家富強而讀書。知史才會愛國,學史更能明志。1950年,我進入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究生,研習法制史。求學路上,何思敬先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講的很多東西,讓我一輩子受用。比如,他講外國法律史時,強調學歷史是往后看,但人要往前看,學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鑒、古為今用,讓歷史里有用的東西為現實服務。1952年我畢業(yè)后任教,從事中國法制史教學研究工作至今,何老的這些話一直影響著我。我現在也常常對學生講,我們不僅要用放大鏡看歷史,還要用望遠鏡看歷史,看看歷史發(fā)展的前景是什么,要有預見性,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學歷史的目的。
中國法制史的搖籃是中國,它的中心肯定也在中國。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歷史使命就是要把中國法制史的中心牢固地樹立在中國,讓法制史學的研究者承擔起歷史的責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法律文化,為全面依法治國挖掘歷史資源,讓數千年積淀的寶貴精神遺產煥發(fā)新的活力,這是中國法制史學科的學術使命,也是我們這些學者要扛起的責任。
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政法高校力量
□ 林維(西南政法大學校長)
金秋送爽,在這個豐收的季節(jié),第41個教師節(jié)如期到來。今年教師節(jié)主題為“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激勵廣大教師挺膺擔當扛起教育強國建設重任。強國建設,教育為先。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育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教師就是基石的鑄造者。作為政法院校,如何引導教師為法治中國、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席卷全球,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生深刻變革,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也在深刻改變著法學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格局。比如,人工智能不斷沖擊人類主體地位,算法壟斷、算法歧視、算法黑箱等問題隱藏于技術中立的面紗之下,“發(fā)展權利、效率優(yōu)先”與“隱私保護、自由保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值沖突,生成式AI給知識產權的保護帶來法律挑戰(zhàn)等一系列問題。如何適應新時代和新要求,積極探索并有效回應新科技革命對法學教育帶來的影響和挑戰(zhàn),是法學教育工作者必須承擔的時代使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提升新時代法學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法學理論研究水平,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成教育強國是政法院校的使命責任。面向國家戰(zhàn)略需求完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被認為是面向2035年的優(yōu)化大學學科布局、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路徑,也是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一體推進教育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高等教育作為社會進步與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石,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學術研究的象牙塔,而是大變局中助力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組成部分。西南政法大學作為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之一,建校75年來,堅持“心系天下、自強不息、和衷共濟、嚴謹求實”的西政精神,把“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作為學校的價值取向、戰(zhàn)略導向、問題指向。為了應對高等院校同質化嚴重,緊密對接國家戰(zhàn)略布局和區(qū)域發(fā)展需求不足等問題,西南政法大學突破法學、政治學等單一學科的知識生產局限,構建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以法學為核心、國家安全學與紀檢監(jiān)察學為支撐,有機融合政治學、新聞傳播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網絡空間安全等多學科協同賦能的新型政法學科集群。緊密契合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和攻關任務,集中優(yōu)勢力量組建科研平臺,確保科研目標與國家需求精準對接,有組織地進行課題研究、有組織地提供決策服務、有組織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拔尖人才,以高水平的學科交叉融合和集群化的學科發(fā)展優(yōu)勢,在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等方面持續(xù)作出西政貢獻。
面向未來,法學教育面對快速迭代的技術革命,如何通過法學教育推動法學學科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人才,政法院校責任重大,使命在肩。我們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信心,奮發(fā)有為,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堅持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心懷“國之大者”,緊緊圍繞國家戰(zhàn)略和區(qū)域發(fā)展急需,推動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法治人才保障和理論支撐,奮力譜寫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新篇章!
培育和踐行教育家精神
奮力書寫公安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新篇章
□ 王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校長)
公安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事業(yè)和公安工作現代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安事業(yè)的特殊戰(zhàn)略資源,必須深刻理解、牢牢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時代意蘊,切實將其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切實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警鑄劍”的使命任務。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涵蓋“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tài)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維度,蘊含著嚴謹的內在邏輯,構建了從“目標境界”到“實踐路徑”的完整體系,既回答了“怎么看”的問題,又回答了“怎么辦”的問題。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特有的格局、風范和能力,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家”的根本標準問題?!袄硐胄拍睢笔庆`魂根基,決定了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和價值歸宿;“道德情操”是人格基石,體現了教育者的職業(yè)操守和品行風范;“育人智慧”是能力核心,彰顯了教育工作的專業(yè)性和藝術性。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教育家的“內核”——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格局;有什么樣的道德情操,就有什么樣的師表風范;有什么樣的育人智慧,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成果。
“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應有的稟賦、品質和品格,回答了“如何成為教育家”的路徑方法問題?!肮麘B(tài)度”是實現目標的內在動力,激勵廣大教師刻苦學習、堅定實踐,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魄力深耕教育沃土;“仁愛之心”是貫穿始終的情感底色,引導教師滿懷對教育事業(yè)的至誠、對學生的關愛,用真情育桃李、以奉獻鑄師魂;“弘道追求”是超越小我的崇高使命,鼓勵教師開拓視野,在傳授知識同時更致力于文明傳承和價值引領。
“躬耕態(tài)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是達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的“橋”與“船”,沒有篤行的態(tài)度、無私的仁愛和弘道的追求,所有崇高的理想都將是空中樓閣。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是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全球安全治理體系面臨重構,國際執(zhí)法合作重要性愈發(fā)凸顯,要求公安院校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yǎng)能夠參與全球安全治理的高素質警務專門人才。二是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深刻重塑社會形態(tài)。這對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提出了全新課題,要求公安院校教師必須具備前瞻性戰(zhàn)略思維和創(chuàng)新勇氣,實現從學習已知向探索未知轉變。三是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進入新階段,人民群眾對法治與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長,公安工作現代化迫切需要理論創(chuàng)新和人才支撐,這對公安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zhàn),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將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著力探索構建引領新時代公安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實踐路徑,為服務公安工作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忠誠踐行“立德樹人、育警鑄劍”根本任務。將忠誠教育擺在首位,系統實施“英雄之路”鑄魂育人工程,打造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教育引導師生把忠誠基因植入靈魂、融入血脈。
二是積極培育“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通過大力弘揚高尚師德師風、大力培養(yǎng)高層次領軍人才、大力實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
三是奮勇擔當服務公安工作現代化的時代重任。緊緊錨定國家安全戰(zhàn)略和公安實戰(zhàn)需求,持續(xù)釋放學校發(fā)展新動能,推動高水平辦學成果不斷涌現。大力構建中國公安學自主知識體系,提升公安學科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
四是持續(xù)推動高水平開放辦學。認真貫徹落實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不斷拓展公安院校教師參與國際警學交流機制,講好中國公安故事,發(fā)出中國公安聲音,持續(xù)提升我國公安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吸引力和話語權。
恪正協衷,懷遠礪行:新時代法學青年的使命與追求
□ 楊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在這個寓意收獲與啟航的美好時節(jié),又一批懷揣法治夢想的青年學子步入法學殿堂。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如何肩負起新時代賦予法學青年的歷史使命?
值此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我想圍繞“恪正、協衷、懷遠、礪行”八個字,與所有法學新人共勉。
“恪正”?!般 痹醋浴墩f文解字》,本意為“敬也”,“正”意指正念、正道、正行。恪守正道,持身中正,是法律人的立身之本。恪正首要在信仰之正。中國法律制度建設和法學教育從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中走來,烙刻著“法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紅色基因。1935年9月,時任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提出著名的“愛國三問”。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成立75年來,就是一部與國家法治建設同向同行的愛國史,從佟柔教授、許崇德教授、高銘暄教授、關懷教授、趙中孚教授、郭壽康教授開始,一代代法律人薪火相傳,同國家命運與共,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訂。新時代法律青年,恪守信仰之正的最直接表達,就是傳承法律人愛國精神,勇于擔當推動國家法治建設使命?!般≌边€要恪守學術之正。知識的世界浩瀚無垠,但也充斥著各種聲音與思潮。法律人要始終保有一顆求真、求實、求正的心,追求真理,實事求是?!般≌币嘁∈厝烁裰?,明辨是非曲直,堅守良知和道德底線,無論面對何種復雜的案情或誘惑,都能“心如明鏡,身如尺衡”。
“協衷”?!皡f衷”,出自《尚書·湯誥》,意在同心同德、團結忠誠、齊心合力,強調“共同體”的理念?!皡f衷”是法律人的智慧與格局。王陽明曾提出“人人皆可為圣賢”,新時代的法律人,既要有自信,更要用一生踐行“致良知”,在國家法治建設中協衷盡責,涓流匯滄海。對于法學新人,還要注重在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中協衷。2024年以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依托在全國多點設立的“涉外法律咨詢服務中心”,培育了一批實踐實訓課程,支持學生了解法治實踐新問題、真難題,在參與法治實踐中錘煉法治思維。
“懷遠”?!皯堰h”是法律人的情懷與擔當。我們學習法律,絕不能僅僅將其視為一門謀生的技藝。當前正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法律人要將目光跳出課本與校園,胸懷時代之遠,扎根中國大地,關注時代之問、人民之需;胸懷世界之遠,深刻理解世界的多元與復雜,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為全球治理體系重塑貢獻智慧;胸懷未來之遠,主動關心社會變遷與人類命運。10月3日,第四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將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舉行,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百余位境外知名法學院院長等與會。并且將“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升級為常設性論壇以打造法治領域的“達沃斯論壇”。我們愿和全國法學界同志一道,對外積極傳播全面依法治國偉大成就,增進國際同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解認同,構建全球法治學術與教育共同體,為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礪行”?!暗Z行”,取義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氣、砥礪不輟的行動力。當前,世界法治和法學教育格局正處于迭代更新的大變遷時代,中國法學迎來重塑在世界法治和法學教育格局中地位的歷史性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迅猛發(fā)展對全球治理提出深刻挑戰(zhàn),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重大戰(zhàn)略對法學理論創(chuàng)新和高層次法治人才培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推動法學教育轉型與升級成為當前不二選擇。法學教育轉型既需要勇于自我革命、忍得陣痛的決心,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更需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砥礪前行的行動。2024年以來,作為推動法學教育轉型創(chuàng)新的具體行動,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深度融合法學理論與前沿技術,積極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chuàng)新生態(tài),啟動涉外法治大模型研發(fā),形成高質量的涉外法律知識庫、高精準的多語言法條檢索系統、高可信的法條增強生成框架以及融合深度思考的法律推理功能。涉外法治大模型的開發(fā),以人工智能技術手段為法學教育賦能,搭建全球數據合作平臺,有力地推動了教學手段的革新、法律知識生產力更新和資源傳播共享。
剛剛邁進法學院校的青年,你們已經成為中國新一代法律人。你們的選擇,不僅關乎個人前途,更與中國法治建設的未來緊密相連。大學時光之所以珍貴,在于它既允許試錯,又崇尚努力;既給予自由,又要求責任。希望你們既能在專業(yè)領域深耕不輟,也能在更廣闊的世界里發(fā)現自我;既能收獲個人成長,也能承擔起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