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2018,久久免费少妇av高潮毛片,国产美女自卫慰视频福利下载,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等,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国产特黄精品免费大片,亚洲国产货青视觉盛宴

法治號 手機版| 站內搜索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

她是鄉(xiāng)親們的“克孜巴拉”

——記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張翠娟

2025-09-30 11:07:41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標準+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武欣琦 

金秋時節(ji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達達木圖鎮(zhèn),河谷兩岸的玉米田連成金色海洋,收割機穿梭其間,揚起陣陣豐收的麥香。

新路村的曬谷場上,幾位老人正蹲在麻袋旁分揀新收的玉米。聊起村里的“解結能手”,72歲的阿依古麗大媽笑得眼角堆起皺紋:“前陣子我家鄰居為地界吵得臉紅脖子粗,多虧‘克孜巴拉’來勸,現在兩家一起收玉米呢!”

這個被鄉(xiāng)親們親切喚作“克孜巴拉”(女兒)的漢族姑娘張翠娟,已在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扎根17年。

圖為張翠娟正在調解一起勞務合同糾紛。

從河南來的西部計劃志愿者到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她用腳步丈量4.6萬各族群眾的急難愁盼,在92家企業(yè)與村落間織就和諧之網。當秋收的喜悅灑滿邊陲小鎮(zhèn),人們總會想起,那些化解矛盾后的舒心笑容,都離不開這個“貼心丫頭”的奔走與堅守。

創(chuàng)新方法 把糾紛化解在源頭

“調解就像治病,得找準病根才好下藥。”張翠娟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底子,讓她在處理糾紛時總有股“刨根問底”的韌勁。她把“西醫(yī)治標、中醫(yī)治本”的理念融入調解,從一次次棘手案例中提煉出“愛心、熱心、耐心、公心、初心”的“五心”工作法,讓法理與情理在田間地頭找到平衡點。

2021年秋收時節(jié),艾某帶著母親找到調解室,手里攥著泛黃的土地證明紅了眼:“我爹留下的27.2畝地,憑啥讓叔叔占了13年?”

原來艾父臨終前曾約定,由弟弟養(yǎng)老送終便繼承財產,可遠在外地的艾某認定叔叔未盡全責。兩家為耕地邊界多次沖突,連收割機都沒法進田。

張翠娟頂著正午的烈日跑了五趟村委會,翻出當年的見證記錄,又蹲在田埂上聽老鄰居回憶細節(jié)。

“叔叔守著病重的哥哥是情分,艾某想拿回父親的念想是情理之中?!彼央p方請到地頭,先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繼承權規(guī)定,再聊艾父生前如何盼著家庭和睦。

十次上門后,叔侄終于達成協議:土地租金歸叔叔養(yǎng)老,耕地由艾某四兄妹平分。

簽字那天,艾某幫叔叔裝了滿滿一袋新收的玉米,“要是沒有張丫頭,這地怕是要荒成仇家田。”

2023年7月,河南老鄉(xiāng)王大姐帶著3個孩子在工廠門口哭紅了眼,36萬元工錢要不回,揚言一定要討個說法。

張翠娟剛調解完一起鄰里糾紛路過,聽見鄉(xiāng)音立刻上前:“妹子別急,咱不做傻事!”

她先墊錢給孩子們買了馕和牛奶,再幫王大姐梳理做工記錄。得知老板在外地,她連著一周每天視頻溝通,先促成支付2萬元應急,最終簽下分三期還款的協議。

秋收時王大姐特意送來新磨的玉米面:“你不僅救了俺全家,更保住了俺的臉面?!?/p>

從事人民調解9年來,張翠娟用這套“診療法”調解糾紛1450余起,成功率達98%,參與培訓人民調解員、網格員5100余人次,開展普法宣傳3000余人次。就像老鄉(xiāng)們說的:“經她調過的事,就像澆足水的莊稼,踏實!”

融情聚力 把團結鑄牢在心間

達達木圖鎮(zhèn)維吾爾族群眾占比超五成,要做好調解,先得“過語言關、進心窩子”。剛開始,張翠娟連維吾爾語“你好”都講不標準,她就把維吾爾語日常對話抄在筆記本上,跟著賣馕的大媽學發(fā)音,跟著摘棉花的大姐記詞匯。不到一年,她就能用流利的維吾爾語拉家常,筆記本磨破了三本,學會的不僅是語言,更是各民族共通的“暖心話”。

2023年春播時節(jié),村民熱某急得直跺腳,丈夫意外去世,7歲孩子要上學,婆婆孜某卻死死攥著戶口本不給遷戶。

張翠娟跟著熱某三次上門都吃了閉門羹,便帶著自家蒸的饅頭蹲在孜某家院外,陪老人看孫子在田埂上追蝴蝶。

“您兒子生前總說,最盼孩子能讀書走出大山。”這話讓孜某紅了眼,終于打開心扉吐露心結:老人想撫養(yǎng)長孫,怕戶口遷走就“失去了念想”。

張翠娟一邊給熱某講傳統習俗里的孝心,一邊勸孜某:“孩子上學成才,才是對他爸爸最好的告慰?!?/p>

她每天兩頭跑,既幫孜某種玉米,又陪熱某去學校咨詢政策。

當婆媳倆終于在調解室擁抱后,孜某抹著淚把戶口本塞進熱某手里:“‘克孜巴拉’說得對,咱們都是為了孩子好。”

如今每到秋收,熱某總會先給婆婆送新糧,這成了村里的暖心風景。

在張翠娟帶動下,鎮(zhèn)里33人的調解員隊伍成了民族團結的“種子隊”。

維吾爾族調解員布阿先木跟著她學了三年調解方法,如今也是村里的“能人”:“張姐教我們,‘真心’兩個字大家要用在工作上?!?/p>

一心為民 把服務送到千萬家

“豐收時節(jié)矛盾多,得提前把‘籬笆’扎好?!睆埓渚甑恼{解從不坐等群眾上門。

只要沒案子,她就往田間地頭跑,在農機站聽老鄉(xiāng)抱怨工錢,在村委會看宅基地圖紙,筆記本上記滿“哪家地界沒劃清”“哪個工地沒簽合同”,成了全鎮(zhèn)的“矛盾晴雨表”。

2024年初春,一位右手纏著紗布的青年找到她,說在工廠干活三天就被機器割傷,老板以“沒簽合同、飲酒上崗”為由拒賠。

張翠娟立刻去車間走訪,發(fā)現雖無合同但工友能做證。

“員工有錯不假,但機器沒防護罩就是隱患?!?/p>

她拿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條文找老板:“秋收時工人最金貴,您這少了安全意識可不行?!?/p>

最終老板不僅支付了3個月生活費,還整改了車間安全設施。

半年后,受傷小伙帶著傷殘鑒定回來,張翠娟又幫著申請司法確認,讓賠償款一分不少到賬。

2025年4月,馬大姐因住院治療導致右手損傷,此后半年維權一直與院方協商無果,雙方矛盾日益激化。

張翠娟了解情況后,主動聯系院方負責人及相關人員。

她運用所學醫(yī)學知識分析案情,組織雙方面對面陳述事實、背對背溝通,并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既向院方闡明醫(yī)療過錯責任,又引導馬大姐理性維權。

最終,經過半天的努力,院方承認操作瑕疵并給予賠償8.8萬元,雙方問題就此化解。

張翠娟的貼心服務和專業(yè)精神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此后醫(yī)院邀請她負責調解該院的各類糾紛,馬大姐也因家庭糾紛再次找到張翠娟進行調解。

為讓鄉(xiāng)親們少跑腿,張翠娟牽頭建立了“一站式”調解中心,把政府、法院、公安、法律顧問的力量擰到一起。

她還把調解經驗編成“土教材”,給周邊縣市調解員上課,教大家“用群眾語言講法,帶地方習俗入心”。

如今在達達木圖鎮(zhèn),企業(yè)開工前會請她去講勞資法規(guī),村民蓋房前會找她看圖紙,“有事先找‘克孜巴拉’”成了轄區(qū)各族群眾的共識。

夕陽西下,調解室的燈光亮了起來。張翠娟剛送走討薪成功的農民工,又拿起電話聯系農資糾紛的雙方。

窗外,玉米田在暮色中泛著金波,遠處傳來各民族鄉(xiāng)親聊天的笑語。

從河南到新疆,從青澀志愿者到老鄉(xiāng)的“克孜巴拉”,她把青春播撒在邊陲熱土,用“五心”換來了萬家安寧。

正如老鄉(xiāng)們說的:“有她在,咱們的日子就像這豐收的田野,踏實又紅火?!?/p>


編輯:趙穎